中小企業面臨兩大生死束縛
  一是“明稅”有降、“暗費”難減的隱性負擔,二是“三角債”風險凸顯。這是當前事關中小企業生死的兩大現實困境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丁文傑康淼浦超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雲南、湖南、海南、山東和上海等省市採訪瞭解到,近年來出台了“營改增”等一系列為中小微企業減少稅負的政策,在各地得到了較好落實。據國稅部門測算,全國“營改增”新老試點綜合統計,2013年企業將減輕負擔1200億元。其中,減稅最多的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小規模納稅人和個體戶,平均減稅幅度達到40%。
  但一些中小微企業也反映,稅負雖然減輕了,但新增的各種壟斷性服務收費,加上地方相關部門征收各種行政性費用,企業負擔仍然很重,難以“甩開膀子”放手發展。同時,實體經濟運行面臨困難的情況下,“三角債”問題也進一步凸顯,使部分中小企業經營雪上加霜。這兩大問題成為當前和未來影響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直接制約因素。
  “面上的稅減了,暗處的費難降”
  據部分實體企業負責人向本刊記者反映,國家採取積極財政措施降低企業稅負的同時,中小企業仍然面臨較重的行政性收費壓力。
  據全國工商聯粗略統計,目前向中小企業征收行政性收費的部門有18個,收費項目達69個大類,負擔較重。“擺在面上的稅收好減,藏在暗處的各種收費難降”,許多中小企業反映,目前小微企業負擔依然“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各種名目的行政性、壟斷性收費很多。
  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企業負擔形式出現一些新的變化,亂攤派、亂收費、亂罰款問題大幅減少,但與行政職能掛鉤的各種服務收費卻層出不窮。
  9月23日,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全國減輕企業負擔政策宣傳周活動啟動儀式上表示,“這反映的恰恰正是政府職能轉變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因此,國務院通過實施簡政放權,大幅減少行政干預,是解決企業負擔問題的關鍵舉措。”
  根據財政部、國家發改委通知,從今年8月1日起,取消、免徵企業年檢費、綠化費、利用檔案收費等33項行政事業性收費。這是繼2009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以來,我國第三次取消和免徵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3次累計取消和免徵行政事業性收費共163項。
  儘管如此,許多企業仍反映,真正降低企業收費負擔仍面臨難題。首先,國家和地方在稅費減免上出台了不少優惠政策,減免的行政性收費名目繁多,但減免額度有限;其次,在部分稅費減少的同時,新的收費又增加了,如環境評價、產品質量評價等都要收費。另外,企業負擔中占比較大的教育附加、城建附加、水利基金等費用都沒有明顯減免。
  隱性負擔仍待深度清理
  朱宏任認為,今年小微企業經營面臨不少困難背景下,作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迫切需要有效減少稅費負擔、緩解生產經營困難。比如,有中小微企業負責人反映,如果把各種隱性、顯性的行政性收費加在一起,加上20多種稅收,企業的平均稅費負擔高達實際收益的40%,利潤空間大大萎縮。
  不少中小微企業負責人建議,國家在優化稅收環境過程中,宜加大力度降低中小微企業的“隱性負擔”,清理現有行政性收費項目,規範政府費用征收行為,推進“費改稅”改革,增強企業負擔的透明度,以更大力度減輕中小微企業稅費負擔,確保中小微企業在生存與發展中輕裝前行。
  雲南宣威市滇和緣餐飲公司董事長浦恩凡告訴本刊記者,企業為員工繳納的社保費(五險一金)負擔逐年加重,只要多用一名員工,企業就要為其繳社保費數千元,甚至上萬元。面對高額的稅和費,企業沒有更多資金來支付五險一金,很多中小微企業只能儘量少用工人,把勞動成本上升幅度控制到最低。
  他建議,“把稅費減免到一定幅度,用這些錢來解決員工福利,這樣既保護了員工權益,又促進了企業發展。”
  複雜形勢加劇“三角債”現象
  “近兩年經濟形勢複雜,生意越來越難做,與此同時,我們貨款被拖欠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公司現有資產14億元左右,其中有9億多元是應收賬款。我們也拖欠著其他企業5000多萬元。再這樣互相拖下去,企業就吃不消了。”海南金盤電氣公司副總裁張乾榮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本刊記者採訪中,不少企業都在為“三角債”的加劇而“頭疼”。由於經濟形勢複雜,不少企業資金鏈緊張,下游客戶拖欠貨款或要求少付貨款的現象正在增加,應收賬款不斷上升,資金回籠難度越來越大。山東通裕重工公司總經理孫鐵光說,下游客戶收了貨不給錢,催款催急了,對方就要求在已簽訂合同基礎上扣掉3%至8%不等的貨款,假如有2億元的貨款,就會損失1000萬元。
  讓企業無奈的是,面對這樣的情況還不能輕易起訴拖欠方,因為欠款的企業幾乎都是下游大客戶,一旦對簿公堂,以後就做不成生意了。“現在欠款很正常,也比較普遍,你欠我的,我欠他的,我們一年應收賬款占營業收入比重高達40%。”一位企業負責人無奈地說。
  本刊記者採訪瞭解到,債務情況和企業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有很大關係,在行業之間呈現很大的差異性。在最容易形成“三角債”的產業鏈上,大企業在原料、輔料供應中處於上游,大企業資金緊張,依附在它周圍的中小企業就沒有了源頭活水,相互之間就開始欠賬,原本處於弱勢的中小企業,就成為“三角債務鏈”資金壓力的主要承擔者。上海亮碩光電科技CEO李華向本刊記者介紹說:“很多工程項目的總包商對照明供應商欠款嚴重,不少中小企業就被‘拖死了’。”
  “三角債”問題在不同行業不同程度存在。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顯示,7月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89818.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7%。產成品存貨3167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1%。根據滬深兩市上市企業半年報顯示,上半年部分行業表現低迷,應收賬款大幅上升,其中煤炭、有色稀土、汽車、鐵路等行業應收賬款增加較為突出。
  債務向上下游蔓延
  今年以來,企業間的拖欠款、“三角債”像擊鼓傳花,波及到產業鏈的多個環節,受影響企業逐漸增多。
  本刊記者採訪發現,大企業受“三角債”影響有限,主要原因是內部控制制度較為完善,而且應收賬款來源相對分散。而中小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往往對下游企業採取低首付的銷售方式。這樣一來,當下游企業需求出現問題時,客戶回款相應減慢,企業面臨的回款壓力和壞賬損失就大幅增加,最終使“三角債”沿著產業鏈向上游不斷傳遞。
  賽迪智庫中小企業研究所副所長牟淑慧認為,“三角債”大量出現只是錶面現象,反映出來的本質問題是社會信用的缺失,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法制經濟,但目前部分企業拋棄了誠信。由於信用體制不健全,導致一個產業或一個地區“三角債”問題屢次出現。“不拖白不拖、不欠白不欠”成為一些企業的信條和準則,商業信用淪為一紙空文。
  在8月10日舉行的“市場經濟與招標誠信建設高峰論壇”上,國務院國資委研究局副局長楚序平說,企業“三角債”問題可以說是企業誠信度最大的問題,也是目前企業最擔心的問題。
  在其看來,現在經濟增速放緩,流動性結構性短缺,更多地出現了違約,客戶欠企業的錢,企業欠供貨商的錢,供貨商欠工人的錢,債務像擊鼓傳花。由於不講誠信,新的企業“三角債”卷土重來,影響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影響金融系統安全,化解“三角債”危機刻不容緩。
  “三角債”風險亟待處置
  陝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等學者認為,上世紀90年代那次“三角債”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巨大傷痛,讓人記憶猶新。從成因上看,那次“三角債”主要是由於央行緊縮銀根導致市場上出現流動性不足,企業資金短缺,而去年以來逐步凸顯的新“三角債”的深層次原因,是經濟形勢複雜造成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以及產能過剩的經濟結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去年作出的《要高度警惕當前新的企業“三角債”問題》報告認為,與20世紀90年代的“三角債”危機不同,此次各種類型企業均有涉及,且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更為嚴重;地方投融資平臺和大型基建項目成為“三角債”的源頭之一。
  裴成榮認為,根據新的“三角債”特點,降低風險應該堅持市場化手段。對於一般企業之間債務循環,特別是在產能過剩等傳統行業之間循環的債務問題,政府“該放手的要放手”,即便是國有企業,也要考慮破產的可能性,用市場化手段來間接處理。
  專家認為,新的“三角債”還有一個典型特點,是地方投融資平臺和地方政府主導的大型基建項目也被卷入其中。對此,可通過適當放寬地方政府發債等方式來弱化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所籌集資本可通過財政註資方式補充平臺資本金。同時,通過債務市場來約束地方舉債行為和投資衝動,規範平臺及利益相關者的投融資行為。
  牟淑慧說,加快信用體系建設是降低“三角債”風險的治本之策。當前宜加快打破目前我國各部門、各地的“信用信息孤島”,形成互聯互通、整合共享的信用體系。
  李華說,政府部門需切實擔負起建設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第一推動力”,用較短時間、較低成本建立完善社會信用體系,通過大力培育市場功能、發揮社會力量,積極採取開放數據、購買社會服務等措施,創造條件為社會信用體系自我發育、市場化運營和發展奠定基礎,並逐步形成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格局。□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71teri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